社区养老服务如何破题

发表时间:2020-08-15 15:08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日益成为社会难题。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之外,社区养老正成为新的趋势。然而,社区养老始终存在模式之争,曾经的社区托老所叫好不叫座,在多地发生遇冷现象。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就《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针对社区养老,要求新建社区,必须配建不少于8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

那么,这样的社区养老举措是否可行?能否为社区养老开辟新的途径?

微信图片_20200420115008.jpg


探索中的社区养老

在我国,社区养老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认为:“社区养老可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和缺位。”

“社区养老”被界定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养老模式。

“《标准》目前属于征求意见阶段,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有一个强制性的规定,在新建小区配建不少于8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具有一定可行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老年学研究所副所长姜向群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姜向群认为在《标准》真正出台后,例如建委、质量监督部门应出台强制性规定,以保证最后真正得到落实。

针对北京一些小区正在建设的托老所或者社区微型养老院,姜向群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标准不统一,出台这样一个《标准》,就有利于实现统一管理,按人口数量配备服务设施。

对于社区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姜向群认为应该由社区组织承担,必须保证运行的公益性,不要偏离方向。有的社区把服务设施出租,变为经营性的,这是不允许的,应该有强制性的措施。

姜向群认为,社区养老将来一定是养老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养老的发展方向,因为90%以上的老人还是希望居住在社区里,只有少数人会住入正规的养老机构。因此,社区小型养老机构是最受欢迎的,成本相对低,符合老人的需求和生活习惯。

与居家养老相辅相成

“配建800平方米的社区养老服务用房的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北京社会建设研究会会长、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尹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并不太看好这一点,“以前办托老所都办不起来,因为服务和成本等问题。800平方米的养老场所,和原来的社区托老所是什么关系?是公共服务、公益服务还是市场服务?公共服务一切都是政府买单,公益服务是社会(社区)承办、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是个人买单。此外,能提供哪些服务?需要配备哪些资源?配备多少专业人员?”

尹志刚表示,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社会机构养老的一个重要变量是个人及配偶能不能自理。夫妻能自理或半自理的都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如果是个人不能自理了,只能选择机构养老。将来的社会养老机构都要增加专业护理、康复功能,主要收养生活自理出现障碍的老人。

在尹志刚看来,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一个过渡作用,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的过渡。

尹志刚强调,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尽量居家养老,同时把各种上门服务配备好,比如上门理发、洗澡、送餐、看病等,如果老年人轻度不能自理,比如做不了饭,就到社区养老服务场所,白天去,晚上回来,能解决吃饭问题,也有活动场所和同伴。

我国老龄人口未来可能达到三亿多,不能自理的老人会有三四千万,尹志刚表示,这就需要鼓励更多老年人居家养老,“目前,把原来的社区卫生站和托老所办好就很不错了”。

养老困境如何破解

穆光宗认为,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和公寓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专业化和层级化是当下养老方式变革的方向所在。

姜向群认为目前养老的主要困境还是资金的缺乏,这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还是需要吸收一些社会资金,包括公益组织、慈善机构以及企业的资金,应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资金到社区养老事业中来。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吴玉韶指出,社区养老政策散见于各部门的政策文件中,缺少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导致绝大部分政策处于“救火队”状态。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民政、卫生、老龄等少数几个部门推动,政策涉及范围小,实施力度弱,部门之间协作与配合不密切。

尹志刚也强调顶层设计,“现在医院就已经人满为患,再过20年问题更严重,包括康复护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护工,我们都没有着手去做。”国家要通盘考虑整个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老年人的结构、家庭结构、不能自理的人口比例。包括老年人心血管、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病患者比率及康复护理问题。

随着人口转变的持续深化,老年空巢困难家庭不断增加,家庭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很多成年独生子女家庭缺乏来自子代的养老支持和情感慰藉,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传承千年最基本、最可靠的养老模式,穆光宗表示,其亲情滋养、其乐融融的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社会转型带来了巨大的养老风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危机四伏、难以为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和互助化、居家养老的社区化和公寓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专业化和层级化是养老方式变革的方向所在。

(来源:中国科学报——社会养老服务如何破题)

ABOUT US

现医院陪护人员有598人,年照护189560人/次,收到锦旗112面,表扬信3679封,口头表扬不计其数,患者家属点名服务不计其数,安置就业职工五百余人。

技术支持:永健科技